教學現場:G7教室
主角:G7的孩子
今天的主題:循環小數VS 分數
96-II學期倒數第3堂數學課。
1/10,一個晴朗的早晨。
走進G7數學教室之前的一個小時,
在活動室遇見了小容。
小容說:『老師,一元一次方程式的移項,我還是有些些不懂。比方說,什麼時候去括號要變號,.....』
瞧他討論的意願如此強烈,我跟他就蹲在活動室,筆畫著地板聊起一元一次方程式。
孩子想學,是令人最開心的回饋了!
接著,
小容又問:『老師,循環小數怎麼換成分數?』
我說:『真巧耶,今天老師正安排跟你們聊聊這個有趣的話題!』
小容想『先學』一步,不過,時間與空間有些不允許,只好請他先『按奈』一下囉!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循環小數VS 分數,
這個話題就為今天的課程開場囉!
一直以來,我的課程總會喜歡先讓孩子去找一個特定話題的“通性”,或是“規律性”,
孩子能自己觀察出“規律性”,進而推演出其中的通性,當然,
接下來再給予適當的引導,孩子自然有機會列出其中蘊含的『通式』,
您知道嗎?
通常進行到這個程度,
孩子從“觀察規律性”找出“通性”進而“列出通式”,
會讓人覺得喜悅,還有成就感的!
常常跟孩子講個觀念,
“公式”只是數學家推演出的一個結果,也可以說是某些道理的“通式”,它讓人發現數學中隱藏的規律性與通則,為方便使用,於是形成“公式”這玩意兒,會證明它,其實很有存在的價值。
代公式絕不是學習數學的精神。
現在的基測採選擇題的方式出題,
本人是相當不予認同,
盡管如此,
在我的數學課堂中,
仍喜歡加入一些“論證”、“辯述”的話題跟同學聊聊,
真理是經的起辯論與證明的,
給孩子這樣的啟發與引導,
很有挑戰、也很具有做學問的精神。
比起重複運算一些沒啥意義的題目,
更有價值了!
記得在學期初,與領域老師一段對話:
S:我好像越來越瞧不起國中老師了!
C:怎麼說呢?
S:從我觀察它校,還有我自己的同學在國中的教學現場的分享,我觀察到,似乎很多老師在進行『題目教學』,除了解題,似乎課堂上看不到『教學』這東西!
C:我也觀察到這現象。或許很多老師都還沒自我察覺到,也有可能,這是,『最方便』的教學方式囉!哈哈哈!
=============
我很感謝同事的這段發醒,
儘管“外面的課堂”已經讓孩子淹沒在『寫考卷、解題目』之下,
很得意我們還能從容的『討論』數學。
慶幸自己並沒有央著一份份厚重的試卷,荼害孩子的學習、浪費孩子的時間。
孩子的競爭力,絕對不會是
讓孩子投注全部的精力與時間,重複運算、演算,好不容易拿個80分、100分,
而競爭力就會成正向成長;
相反的,
他的數學學習經驗是匱乏的,
眼界值得堪慮。
課堂上,
能跟孩子聊的數學話題無所不在,
唯有透過老師豐富的生活經驗、加上對數學敏銳的sense,
傳遞給學生,學習會很豐富的。
站在教育現場的夥伴們,
當我們下次要發下一張“粉有份量”的試卷時,
是不是應該更審慎、更嚴肅以對呢?
後記
課程結束前,
E.T.交了學習單,若有所思的問我一個問題:『老師,我們的數學能力跟人家比起來,還可以嗎?』
我說:『喔!你會擔心囉!不過,會這麼問,老師到也開心,也放心,表示你是有些危機意識的。簡單來說,以教學內容來看,老師絕對有信心讓你們不落人後。可惜的是,學習的主人不是我,是你〈們〉。若以現在班上孩子的學習力,還有作業繳交狀況來看,我會憂心,你們是也該要擔心的。
哈!不過,也別太悲觀。
基本上,就我們孩子從第一學期、到第二學期的進步幅度來看,老師真的很欣慰,也更有信心在第三學期展現更令自己滿意的學習成果。
回想第一學期,單單交個作業,…唉!不堪回首!
第二學期,作業繳交率雖然不盡人意,但也是進步了。畢竟,孩子分散各家族,想做個提醒與通知都有些技術面的難處。
第三學期,七年級共處一班,作業繳交的要求更容易落實,老師正樂觀其成!此外,週四固定隨堂自我檢測,約10分鐘,讓孩子了解自我的學習狀況。還有喔!老師將安排期中、期末統整測驗,測驗時間45分鐘。長大一些了,該可以接受一些些自我挑戰,也該給自己一些要求,不是嗎?
記得,老師一直陪伴你們學習與面對瓶頸喔!Go!Go!Go!
全文完
附記
教學現場部落格:
http://lynn-classroom.blogspot.com/index.html
分享了我在不太相同的教學場域的教學回饋。它使我對教育的本質有了更深刻的體認與使命,也更發現自己的匱乏與不足。學生,是讓我不斷學習的動力,也是生命喜悅的泉源之ㄧ,真好!
2 則留言:
很同意您的看法,教孩子解題的技巧,不如教孩子思考!
謝謝您的回饋,
『教孩子解題的技巧,不如教孩子思考!』
我們的教育現場需要有這樣的氛圍。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