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學參訪與觀摩,對一位教學者而言,是需要的。
為什麼?
透過觀摩,您可以審視自己的教學,是否已經最貼近孩子--即便您已經教學多年,對於課綱、教學內容聊若指掌。
透過觀摩,您會發現原來教學現場還有更多的可能性--接受孩子的個殊性與差異性,找到幫助孩子的方式。
透過觀摩,您會思考自己教學是否已經陷入慣性而沒有彈性或僵化?
2012冬,透過友人的協助規劃與陪伴,一行人前往芬蘭教學現場參訪,以及高頻率的討論 、激盪與自我沉澱,共同寫下一本書_「愛 上學」,記錄了這趟教學現場觀摩之旅。
『原來旅行也可以有這樣的樣貌!』
於是乎,開啟了我『旅行+參訪學習』這樣想法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『學習,使人充滿活力與熱情。』
2017三月,感恩Samantha的協助,我開始了『旅行+參訪學習』。
接下來四天,感謝Stephanie熱情的與我分享她的教學現場、看法與經驗。
我的第一場參訪班級,啟動囉~
我的第一場參訪班級,啟動囉~
地點:Pakuranga, Auckland
屬性:Primary School
班級學生:7~8足歲人數:27人
天數:四天
Teacher:Stephanie
Teacher:Stephanie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What do I see, What do I think ?
- 打破慣性:
孩子一整天的作息時間,是否有調整的可能性?我們是否應該就目前的作息時段,做一些優缺點的評估?而非一陳不變。 - 分組教學:
只要是教學者,應該都要有一種體悟:班上的孩子,不論是否混齡、是否常態分班,絕對不會有『學習步調一致性』的狀況。
因此,教師主導一整堂課的講述性、灌輸性教學模式,對孩子的學習真的堪慮。
分組教學不是因為班上人數太多,而把它分成小團來進行教學。而應該是,針對孩子的學習步調、程度與個殊性,分成若干小組,給予孩子適合的素材讓他進行學習。
而所謂的編組,也是得針對不同活動、不同學科來做彈性調整組員的。
『讓跑得快的孩子,跑得更快。學習步調緩慢的孩子,也有機會依著自己的學習步調慢慢進步。』在此刻,有一群孩子集合,在聆聽老師的講述教學,
有一群孩子由助教協同帶著學習、另外還有兩位孩子在完成自己的任務。 - 早自修?這是贏在起跑點的概念所使然吧。
09:00課程開始。
在此之前,孩子陸續到學校,
08:30教室門打開,
孩子可以選擇在室內閱讀、或是到室外play ground玩耍。
很令我訝異的畫面~
08:50鈴響 鈴~~~ 鈴~~~
孩子們迅速地喝水、洗手完畢,端坐在門口,等候老師前來說說話,然後靜靜的 進教室。
沒有喧鬧。
所有上課所需要做好的準備,
皆在進教室前就緒了。
很少有臨時跑出去拿東、取西的狀況。(在觀摩的這四天,看不到四次吧!)
你會問:若孩子玩到不知進教室,那會怎樣?
四天以來,只有遇到一個小孩。上課了還不知要集合,
於是老師請他到角落站著幾分鐘再回課堂內。戶外活動之後、進教室前,孩子會自然地列隊飲水~ 13:00 lunch Time.
孩子拎著lunch box, 找到同學及位置就坐下來開始食用。
曬太陽似乎是生活的一部分~- 覺得教室太壅擠?書包放外面吧!
教室空間是留給孩子進行活動時使用的,
孩子的書包越來越大,加上冬季一到,外套來『湊熱鬧』,
整個教室空間被塞得滿滿的,一不小心,椅子重心不穩,『咚』跌了。
把書包放外面,這概念不錯。
別擔心孩子會不會需要進進出出拿取物品,
根據四天的觀察,
這種機會很少,不到10次。
這又是一門教學技術了~
![]() |
分組教學,自主學習自然融入其中~ |
![]() |
11:00 Morning Tea. 除了當時段的導護之外,其餘老師都進入Staff Room,分享+交流+享受食物。 |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