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喜歡旅行,
旅行讓人跳脫慣性,迎向未知的生活:
未知的畫面、未知的人、未知的...一切。

年輕的時候,
一個人的旅行很有機動性,說走就走。這是“行動力”吧!
兩個人的旅行,增添許多探險的經驗,每次都是驚豔!
帶著三個孩子的旅行,感覺自己很勇敢。路途中突破心底的障礙,只為了要『讓旅行順利進行』;兒子在過程中展現貼心的提醒與表現,讓我更有勇氣面對困境;孩子的無限創意,讓旅行處處充滿驚喜。
帶著一群國中學生的旅行,那時候我們叫“流浪”,沒有太多規劃與預設,
『安全』是唯一的訴求,自在面對未知則是我們的共識。旅行過程中,我們共同經歷衝突、抱怨、互助合作及加油打氣。
走過數十寒暑,
再次面對小朋友,我最想給他們的,
依然是 旅行的經驗。
行動力、
自處能力、
生活自理能力、
與人交流、
自在的接受旅行中的變化、
面對求助時察覺自己的渺小、
鞭策自己克服心底的障礙、
…
旅行,提醒了我要謙卑、要知足、凡事感恩。
----------------
(學生投稿)
小V,是自學團體的學生,他要分享近一年旅行給他的深刻感受。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旅行的目的是甚麼?
有句話是這麼說的「往往,當你想去找靈感時會發現,其實是靈感找你」。
就我而言,因為想成為作家,所以常常會為了一份作品而絞盡腦汁,即便只是對一個『字』的講究,這都不是一般生活中能夠給予的,因此我需要藉由旅行來跳脫慣性與舊習,在相同的世界中接觸不同的面。
在生活中,假如你是學生,那平常日的生活,即是由校園生活、放學生活以及睡眠這各八個小時所組成的;假如你是上班族,那不過是更換第一項的地點罷了。當我們撇除掉無法預測的小細節之後,唯一能夠大幅度改變生活的時機,就是『假日』,而我們也就常常藉此機會離開生活圏,旅行去!
在國三那年,我進行了『初次獨自』搭乘客運的經驗,旅行到北部的同學家。在此之前,我還未曾有過獨自搭乘交通工具的經驗,但為了與一年不見的同儕相聚同歡,我突破了怕生的障礙。雖然在捷運站裡頭迷路許久,我也一度恐慌,但這樣的一次經驗,的確對我影響重大,至少,我學習了一種離家的工具與方法。

再談登山的經驗。
我受學長邀請,跟一個多達四十人的團體,一同享受登山之樂。那次登山是黑色奇萊,起初我無法融入大家的活動,無論是我擅長的牌局、還是大地遊戲,若稍微注意與觀察,會發現我基本上都窩在角落,望著人群發楞、羨慕,但這三天我不斷突破怕生的障礙,告訴自己不能總是如此的窩著、浪費時間。後來,我成了遊戲中的領頭羊,也展現自己的專長,和大家也漸漸有說有笑,我想我又再次突破了怕生的障礙。

此時,身為高中二年級的我,在三個月前的寒假才剛完成二十二天的旅行,順便藉此繞台灣一圈,事後我總是對別人說「我剛結束流浪」。而所謂流浪,我想應該就是指度過一段「沒有事先規劃」的旅程吧!
之所以選擇去流浪,是因為在這階段,我正剛好在決定未來,究竟是要以籃球維生還是當個作家?還是要將文字藝術與音樂結合?在這思緒繁雜、相互衝擊的情況下,我靜不下來,於是跟幾個學弟聊了聊,決定去台灣各處看看,瞧瞧還沒見過的景象,或許回來之後,對於我的未來會有新的詮釋也說不定。
「唯一能夠解除你對旅行的恐懼,就是你自己。」
為什麼去旅行?想清楚自己的初衷,走,就對了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