背景:國中一年級,期末考前一週
時間:晚上8:25
內容:
家長B:昨天孩子歷史考48分。 老師要孩子把答案抄5遍。孩子說這跟背答案沒有兩樣,不抄。 老師說那你就把整張考卷抄一遍。 孩子說這樣抄寫根本對學習沒有幫助,我覺得唯一的好處,就是可能把字練漂亮。那我看不如練字帖。沒有學習意義,不抄。
老師聯絡簿上提出她的論點:
『孩子對於『學習意義』觀念一知半解,....,請家長多費心引導。』
內容:
家長B:昨天孩子歷史考48分。
老師聯絡簿上提出她的論點:
『孩子對於『學習意義』觀念一知半解,....,請家長多費心引導。』
『先接觸課本,才有機會引發興趣。』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[親子Line]
『有接觸,才有機會喜歡。』
這邏輯基本上沒有什麼問題。
但是,如何接觸?如何增加喜歡的可能性,這是需要用適當的策略去引導的。
抄寫,或許對於部分的孩子,是可以達到一些效能。但是,換個角度思考,是不是孩子因為害怕『受罰』,而去謄寫。
我倒覺得是達到嚇阻作用(不用功,要罰寫,所以害怕罰寫,就要用功點。〉;但是,教育本質不是要嚇阻,是希望能有效能的學習,最重要的,是讓孩子樂於學習、享受知識所帶來的喜悅。不是嗎?
『不可能的,這太理想化。老師要面對一班這麼多的學生,怎麼能夠這樣處理?』
『不可能的,這太理想化。老師要面對一班這麼多的學生,怎麼能夠這樣處理?』
對於站在教學前線這個角色,任何困境都應該試著努力、用心去思索。秉持著使命感,面對孩子,會更有耐心、同理心、以及熱情。
2 則留言:
那麼可以讓老師每天背負鉛球上學,看看會不會喜歡上鉛球。這樣的罰抄是沒用的,是無法讓學生了解、學會知識的,反而在學生心中製造無形的壓力。
謝謝宸育提出看法。
基本上,老師是希望孩子能學習有所收穫,所以各會運作不同的策略與方法。只是,當彼此認知有所不同時,我們該如何用有智慧的方式來對話、溝通。昔日在學校的時候,我們會鼓勵孩子『若妳不願意用老詩的方法,那麼請提出對自己有用的作法,來達到學習的目的。比方說:寫閱讀這個主題後的心得、用口述的方式、...等。』
看來,我應該跟這孩子談談,建議他用更積極、正向的方式來面對這次的學習課題。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