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期五, 9月 15, 2006
玩“組奕”,提升孩子的專注力!拉進彼此的距離!
"如何提升孩子的專注力?"ㄧ直是家長與為師者所關注的問題。
其實,有件事實我們不得不接受:
除非孩子有專注力無法集中的病理方面的問題,
不然,面對有趣、好玩,或是有興趣的事物,
豈有"不專注"之道理?
"組奕"是一種很有意思的遊戲,
ㄧ副牌裡,
有3種顏色,
有3種形狀,
有3種花色,
有3種數量。
共有4種變因
.....
ㄧ副牌共有???..張《自己算算看吧!》
玩法很簡單,
只要找到符合遊戲規則的3張牌,即成ㄧ組Set。
可別小看這簡單的"排列組合"遊戲喔!
透過這簡單的工具,
孩子的專注力達到您無法想像的極點;
親子之間,藉著"組奕"加上您的智慧,ㄧ定可以延伸出相當優質的親子互動;
同儕之間,課餘活動時段有了彼此較量、互動的媒介;
上星期,
我還觀察到有位孩子竟然跟自己玩『組奕』,
上前一探究竟,
原來她想考驗自己能在多少時間內,找出最多的Set。
哈哈,是在自我訓練專注與腦力靈活度耶!
真的很不錯!
專注力是可以訓練的,我相信。
發現『組奕』這麼有趣的遊戲,
我當然要大力推廣囉!
期待有更多的家庭、學子從中受益。
話又說回來,
在教學現場上,
當大部分的孩子對於您的課程,普遍提不起興趣來,
您會如何看待?
把課程活動作一番調整,
展現授教者的表演天賦,
《其實,老師授課若能當成是表演,那會多有趣ㄚ!》
或是
想辦法協助孩子提升學習的power,比方說:專注力、閱讀力....
站在教學現場,我們有太多事可以做,可以努力,
多麼期待我們的教育環境,會越來越優質、越有智慧。
星期五, 9月 08, 2006
『千萬別讓學生知道你有不會的題目,不然,學生會看不起你喔!』???您也這麼認為嗎?
這是一位很熱心的同事,在我初到這學校任教時,很嚴肅的給我的提醒。
同事說:『一旦學生發現你居然也有不會的問題時,你就很難帶了!』
相當不認同這樣的觀念!
當下,我心想:『若真遇到我不會的,那.....我要用硬坳的嗎?』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時間:9308
地點:七年級教室
主角:當然是七年級學生
今日主餐:週考的考卷訂正
依慣例,我們今天的任務,是把這份週考的考卷弄懂。
我喜歡讓孩子主動先提問題,
小容問了一道連鎖題,題目有點複雜,
當我讀完題目時,
我停下來了!
不是我累了,
是我竟然看不懂題目的重點!!
很丟臉?
不,這將會是比教會一題數學題更有意義的教育課題。
我帶著孩子在把題目再看一遍,
這回我們把key words做了記號,
漸漸的看懂它在講什麼,
在互動還算不錯的一陣討論,
我們終於解出來了!
果不其然,
有人說話了:"唉喲!老師耶!居然也有不會的!怎麼當啊?"
不糾正,會壞了教育真正該有的本質啊!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其實,
接下來的一年裡,
為了傳遞比較健康的觀念與態度,
每當遇到"被問倒"的狀況,
我總是會先放下身段,
很大方的、很坦然的面對"我不會"這樣的事實,
然後,
邀請學生一起來想想看,
再不行,
就跟學生說,
"明天我們再討論,大家回家想一想。"
一年多以來,
到現在,學生已經很習慣跟老師想一想---當老師當機的時候。
也不再聽見有人跟你吐巢,
我喜歡這樣的教學回饋,
這樣的學習經驗是珍貴的,
教會一題題問題,
難嗎?
很重要嗎?
應該不是的。
讓孩子學習到掌握自己的"能",與
坦然面對自己的"不足",
進而懂得謙虛,
以及精益求精的體認與擁有思考的能力,
這才是教育的本質啊!
至於,不論課程是理化、是數學,
對我而言,
只不過是傳遞許許多多教育本質的媒介罷了!
讓學生發現:"原來老師也有不會的問題!"會很可恥嗎?
老師當下的反應,會決定學生對這件事的態度;
若身為師長的您,願意放下身段坦然以對,對學生來說,無疑的將是一次很好的身教呢!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現在課堂中,有時候我會跟學生玩起"找找看"的遊戲。
當然是找出老師的錯誤囉!
"救救我吧!善良的孩子!誰可以告訴我接下來怎麼辦?"我在裝死。
哇!老師在求救耶!
他們可得意了。
不過,通常學生會很願意、善良的"幫助""遇難"的你喔!
很好玩吧.......
星期一, 9月 04, 2006
讓教育更貼近孩子的需求
時間: 94年九月
地點:老師辦公室
學生:八年級的小B
今日學習的主題:找出適合孩子的課程
小B是國二的孩子。
小B總喜歡在午休時分,來到辦公室找我出題讓她算算。起初儘管小B反應不太理想,但我仍儘可能讓她練習跟同學相同的問題。
慢慢的,小B開始有些吃力了,原因很簡單,小B的基本思考能力與運算都很不理想。
我們跳脫解數學這件事,有了一番溝通。
不顧會造成標籤作用的可能性,我找來最基礎的數學素材,
包含日常生活上實用的數學應用問題、基本四則運算。
小B很配合的每天5~1O題的練習。
我告訴小B,學會數學最終的目的,基本是要能解決日常生活上的問題,提昇自己對問題的思考能力。∼
對於小B這樣學習弱勢的孩子,能把基本能力培養好,比花時間弄懂那些代數、幾何還重要。
我們進行了一個學期,
現在回想起來,真覺得該好好持續進行這樣有效的課後輔導!!
"讓教育更貼近孩子的需求"
不太容易!
但是並不表示無法達成。
對於學習弱勢的孩子,
這樣的使命感尤其需要。
不過,站在教學現場的每一份子,是可以最纖細的心,敏銳的察覺來協助孩子的!
我覺得自己還很不夠,
要再隨時給自己加油、放慢腳步來想一想•••